读新闻
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神經醫學中心幫助腦中風患者,採重複經顱磁刺激(rTMS)加上AR/VR輔助復健, 增加復健趣味性,也提升復健效果。圖為示意圖。(圖:台北醫學大學提供) ●重複經顱磁刺激(rTMS)近年不只運用在改善憂鬱症,同時也運用在中風患者復健,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神經醫學中心研究發現,中風患者使用重複經顱磁刺激復健的話,如果能夠再搭配AR或是VR,復健兼玩遊戲闖關,可以幫助復健效果更為顯著。 台北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復健科主任賴建宏表示,重複經顱磁刺激是一種運用磁場產生的電流,刺激或抑制神經細胞,提升腦可塑性,因此臨床上作為改善憂鬱症患者使用,微弱電流刺激功能低下的腦區,像是左前額葉皮質,達到影響與情緒調節相關的神經迴路。 賴建宏稱,同樣的理論也可以運用在腦中風患者身上,腦中風後會造成腦細胞死亡,導致肢體癱瘓,經由重複經顱磁刺激協助,可以幫助阻礙腦部功能發展的部分逐漸恢復。不過,如果患者使用重複經顱磁刺激,再輔以AR或是VR,效果會更好。 搭配AR或VR 效果更顯著 一名50歲出血型腦中風的患者,中風後半身癱瘓,後續復健一直沒有見到改善,開始嘗試接受重複經顱磁刺激復健,同步使用AR或是VR幫忙復健,從原本幾乎無法行走,僅花費一個月,就恢復可以穩定行走的狀態,上肢也能自主活動,其他接受同樣方式治療的患者,不只走路速度變快,手腳力量也增加。 賴建宏表示,傳統復健療程需要重複做相同的動作,枯燥乏味的過程很容易讓患者放棄,並且影響到復健的效果,因此如果在接受重複經顱磁刺激,可以搭配AR或VR可以增加復健的趣味性。 增加趣味性 提高復健意願 舉例來說,部分中風患者負責四肢活動的腦部神經損壞,團隊設計在復健過程中,讓患者看AR實境,如假裝正在開車、登山、圖形配對等,可以協助訓練平衡、認知功能等,增加患者復健的意願。 從多個使用重複經顱磁刺激加上AR或VR的患者觀察成效,都比傳統復健的患者效果來得好。 賴建宏表示,腦中風患者除了可以使用重複性經顱磁刺激加上AR/VR復健,也有機器人輔助復健結合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或AR/VR治療方案,幫不同患者找出最佳的復健方式。(陳雨鑫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