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新闻
體外反搏治療,可改善心肌的代謝與功能。(圖: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提供) ●一名45歲男性體重破百,走沒幾步就狂喘,就醫檢查發現他的心臟肥大程度比正常人大上一倍,且心臟衰竭指數嚴重偏低,安排「體外反搏治療」治療三個月後,不僅每天能騎單車20多公里,連性生活都獲改善。 台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說,患者主訴會咳嗽、喘,藥物治療遲未改善,X光檢查發現患者心臟比正常大很多,經再安排抽血、心導管、心電圖及超音波等檢查,影像結果排除血管阻塞,並顯示原本應是橢圓型般的心臟形狀,竟膨脹有如圓形籃球,心臟擴大比例估計增大一倍以上。 尤其患者的「左心室射出分率」僅剩30左右,遠低於正常值50至60,心臟衰竭指數高達4800(正常值應低於125),是十分典型的「收縮性心衰竭」疾病。 患者說,當醫師告知這類疾病不僅會影響運動、生活起居、睡眠等基本生活功能,嚴重者甚至會有猝死風險,讓他決定正視問題,配合醫師建議,接受非侵入性「體外反搏治療(EECP)」,當完成三分之一療程時,就可以爬到住家四樓不會喘,全部療程完成後,每天可以跟親友騎單車20多公里,心臟衰竭指數降到680,心室射出分率也恢復正常,重新找回生活樂趣。 王宇澄說,心臟衰竭又被稱為心臟無力,致病原因與患者本身三高、遺傳、冠心症、心房顫動等諸多原因相關,造成心臟功能欠佳,無法正常循環血液,提供身體足夠的氧氣及養分,於是出現「累、喘、腫」等症狀,是一種難以徹底治癒的疾病,但又具有致死高風險,必須持續回診穩定服藥。 他說,體外反搏治療是以非侵入性的機械輔助循環裝置,以壓力褲配合心跳做下肢擠壓,靠機械的作用提高主動脈舒張壓,以減低主動脈收縮壓,讓心臟冠狀動脈血流量增加,進而改善心肌的代謝與功能,促進一氧化氮生成,長期治療能增加心臟血管新生,改善心肌功能及心臟衰竭症狀。(黃寅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