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新闻
慢性、劇烈疼痛不要忍受,長期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。 (圖/123RF) ●每個人都害怕疼痛,但疼痛其實是保護身體的機制。當疼痛出現,就是示警身體某些部位出現問題。止痛很重要,但找出疼痛的根源更重要,面對生活中的大小疼痛,忍耐不吃藥並非最好的解決方案。 有人說自己特別能忍痛,有人一點小痛就受不了,疼痛是主觀性的,同樣的疾病或症狀,每個人疼痛感受度為何不同?台灣嘉義醫院麻醉醫師洪柏園說,疼痛其實是保護身體的機制。 疼痛是保護身體的機制 洪柏園表示,疼痛來自於受到有害刺激時,特定感覺神經的活化。當人體受到如熱、化學刺激、外力重擊等刺激時,位於皮膚、肌肉、內臟等處的疼痛感受器會被活化,將這些刺激轉化為電信號,經由周邊神經傳遞至脊髓,再經由脊髓丘腦徑傳送至大腦。大腦的多個區域包括丘腦、體感覺皮質、邊緣系統負責處理這些訊息,形成對疼痛的感知。 洪柏園說,疼痛本質上是一種保護機制,提醒身體可能正在受到傷害。 多重因素影響疼痛感受 洪柏園表示,疼痛的感知因人而異,受到複雜的生理、心理和社會因素共同影響。生理層面,基因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,有些人對於疼痛較為敏感,而有些人天生就擁有較高的疼痛閾值。 心理因素也顯著的影響疼痛感知,情緒、壓力、焦慮、憂鬱和過去的疼痛經驗等,皆使得每個個體對於疼痛的感受度不同,因為大腦對疼痛的解讀不僅來自身體的感覺,更包含了情緒的反應。 此外,社會和文化因素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,不同的生長經歷、社會環境和文化系統,造成了每個人在疼痛耐受性上的差異。 量表可以量化疼痛程度 洪柏園表示,疼痛評量表是一項有效的工具,用來量化病人感受到的疼痛程度,能夠幫助醫療人員更了解病人的疼痛狀態,進而做出相對應的措施,也可用於追蹤疼痛程度的變化,追蹤治療成效。 目前常用的疼痛評量表有數字等級量表(Numeric Rating Scale, NRS)和視覺類比量表(Visual Analog Scale, VAS)等。前者由患者將疼痛程度在0到10的範圍內進行評分,0代表“沒有疼痛”,10代表“最劇烈的疼痛”;後者由一條10厘米長的線構成,兩端分別標註“沒有疼痛」和「最劇烈的疼痛」,患者在線上標記出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點,然後通過測量點的位置來量化疼痛強度。 慢性、劇烈疼痛不要忍 洪柏園表示,一味忍痛,尤其是慢性、劇烈的疼痛,而沒有給予適當的治療應對措施,對於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都是有害的,長期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。 長期的疼痛可能併發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、免疫力低下、慢性疲勞、睡眠障礙等問題,若變成了慢性疼痛,將使得大腦的結構產生一些改變,更可能引發心理壓力和情緒障礙,嚴重影響生活品質、工作效率、人際關係和社交表現。因此,尋求醫師專業的疼痛評估和治療相當重要。 (李宗祐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