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新闻
特應性皮膚炎為慢性發炎性皮膚病,常見搔癢、紅腫、脫皮症狀。 (圖/123RF) ●入冬後,除了小心感染呼吸道疾病,皮膚乾燥、過敏問題也要注意。台灣皮膚科醫師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,不要忽略紅、腫、癢、脫屑等病症,若沒有就診經醫師評估而自行購買藥物塗抹、服用,可能會因藥物過敏讓病情變嚴重。 趙曉秋說,導致皮膚病的原因很多,包括壓力、溫度、作息不規律、外力刺激、內分泌異常等,容易過敏的人,建議先經過基因檢測,降低用藥產生嚴重副作用的藥害發生率。皮膚是身體第一道防線,當免疫力出了問題,再小的過敏原也會產生極大反應,在治療上一定要對症下藥。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黃櫓惠表示,冬天氣溫驟降,汗腺和皮脂腺分泌也跟著下降,皮膚容易乾癢,門診病人大增,尤其是脂漏性皮膚炎、銀屑病、特應性皮膚炎患者。她以特應性皮膚炎為例,冬季皮膚乾燥加劇,讓患者的皮膚障壁能力降低甚至嚴重到失去功能,任何因子都可能觸發惡化症狀。 皮膚乾燥是特應性皮膚炎的觸發主因,黃氍惠提醒,要預防或減緩惱人的「冬季癢」,要注意睡眠、保濕、飲食。 當症狀不斷反復發作、甚至抓癢引發感染時,要盡速就醫並且適當地使用抗生素。醫師也傳授以下三招,有助於改善紅腫癢皮膚症狀。 充足睡眠:失眠會增加皮膚發炎的風險,當晚睡、睡眠品質變差時,體內荷爾蒙皮質醇會升高,加劇免疫系統失調,讓濕疹、蕁麻疹、特應性皮膚炎等疾病更加嚴重。 注意保濕:塗抹適合的保濕乳液,是皮膚炎患者平日保養的基本功;保濕產品有助於舒緩乾癢問題,並且維持正常的皮膚屏障功能。 均衡飲食:多攝取各式蔬果,補充維生素、礦物質。黃櫓惠提醒,忌口羊肉爐、薑母鴨、麻油雞等活血食物,對銀屑病、蕁麻疹患者來說,愈吃皮膚癒癢,當心臟病情大爆發。 黃櫓惠說,皮膚的疾病與基因、環境有很大的關聯,皮膚病學走向個人化精準醫療,有別於傳統的類固醇或是免疫調節劑,用藥策略精準可有效控制癢感及皮膚病灶。 除了平時護理及做好保濕工作,也要依據病人個別狀況用藥,以減少病情發作、惡化的次數。(趙容萱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