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新闻
姿勢性低血壓常發生在坐下或躺下後,再起立時感到一陣天旋地轉。 (圖/AI生成) ●若常出現眼前發黑,甚至感到眩暈,尤其是每天早上起床時最常發生這些症狀,小心可能是「姿勢性低血壓」在作怪。 姿勢性低血壓又稱「直立性低血壓」,台北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表示,姿勢性低血壓是一種自主神經系統失衡,常發生在坐下或躺下後,再起立時感到一陣天旋地轉。通常症狀一下子就會改善,容易被忽略,好發在年長者身上。 據統計,65歲以上年長者,姿勢性低血壓患病率高達20%。姿勢性低血壓高危險群,包括65歲以上、有心房顫動者、服用降血壓藥物的高血壓患者,或是有頸動脈阻塞、糖尿病、長期臥床、喝酒過量等情形者。 蘇彥伯指出,發生姿勢性低血壓,主要與循環血液量不足、神經系統功能受損、服用特定藥物有關,這些情況可能會讓身體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,進而發生頭昏、頭暈、眼前發黑或暫時性視覺消失等症狀。 不過,有些人出現姿勢性低血壓時並無自覺症狀,所以不容易診斷。蘇彥伯說,有些嚴重的病人會因眩暈、昏厥被送醫急診但找不出原因,檢查過程中病人醒來且無後續不適,就直接出院回家了,建議病人應該再經由心髒病科、神經內科、耳鼻喉科做更詳細的檢查。姿勢性低血壓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,血壓過低則潛藏休克的危險。 蘇彥伯表示,姿勢性低血壓的成因,可分為三大類型。 1.藥物型:有些中高齡長者控制慢性病常服藥的藥物,如血管擴張劑、利尿劑、降血壓藥物、鎮靜安眠藥等,可能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,建議病人定期請醫師檢視使用劑量、有沒有重複用藥。 2.神經疾病型:糖尿病引發的神經病變、神經退化引起的巴金森病,常會導致神經疾病型的姿勢性低血壓發生,機轉為自主神經功能失調。 3.心血管疾病型:急性脫水、出血及慢性的貧血、血液循環不良等因素,則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型姿勢性低血壓。常見夏日水分攝取不足,導致血液體積變少,更容易低血壓。 姿勢性低血壓該如何預防及治療?蘇彥伯說,如果排除藥物、神經受損、心血管疾病等因素,只能靠物理方式緩解,如放慢動作、調整沐浴水溫、攝取足夠水分、穿彈力襪等。是否該多攝取鹽分改善?蘇彥伯指出,要評估是否有其他慢性病問題,請營養師規畫菜單,但飲食不需刻意太清淡。 (廖靜清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