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新闻
【泰國世界日報訊】腦血管竟會接錯線?24歲詹姓男子從10歲起右眼凸出不適,伴隨跳動式耳鳴,常常因此失眠。去年他開始劇烈頭痛,經血管攝影檢查確診腦血管異常,發生「動靜脈瘻管」。 醫師解釋,瘻管是動脈血流衝破微血管後,另覓流入靜脈的管腔,因血管灌流壓力增高,危險恐致腦出血,出血性中風機會高出正常人6成,不可小覷。 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主任郭萬祐表示,正常腦部循環,血液應是由心臟打出後,經大動脈、小動脈、微血管、小靜脈、大靜脈,最後再回到心臟。腦細胞養分是靠腦部微血管供應。一旦動脈末端血流衝破微血管,血液另覓出路想接回靜脈,進而有瘻管產生。瘻管可經電腦斷層、磁振造影及血管攝影偵測病灶。 瘻管對腦部的危害是什麼?北榮放射線部神經放射線科主治醫師林重榮指出,動脈血流直接灌注進靜脈,會缺少微血管供應腦細胞養分,靜脈高壓則會造成耳鳴、眼痛或頭痛,嚴重恐使靜脈管腔破裂,導致腦出血,是腦部的未爆彈。且患者會因疼痛及耳鳴失眠,或造成記憶力減退、癲癇發作等,生活品質差。 腦部瘻管發生率為萬分之一,推估台灣約有2300位患者。文獻報導指出,瘻管產生可能與之前的頭部手術、醫美拉皮、使用女性荷爾蒙、長期倒立或長期腹部用力有關。林重榮說,他就曾收治過一名瑜伽女老師受瘻管之苦,他推測其腦部瘻管的產生,可能是女老師每天進行30分鐘的倒立所致。 林重榮說,瘻管治療的微創導管手術方式有二,一項是動脈栓塞術,填充動脈灌到靜脈的缺口,另一項是靜脈擴張手術,疏通靜脈的血流量。但血流千變萬化,需依個案狀況評估施行不同手術,或二者手術並用。術後則應定期追蹤,避免瘻管復發,不過「一年內沒復發,幾乎就算痊癒。」 只是,瞬間的血流量停止,恐使腦細胞適應不良,導致術中或術後出血。台北榮總團隊利用最新的彩色編碼評估技術,用彩色X光定量血流,提升整體手術安全性,讓醫師能更放心進行手術,調整患者的腦血流,減少併發症發生。目前新治療方式已成功治療51名病患,優異成果發表於美國神經放射科期刊等。(鄧桂芬) 腦血管接錯線,恐致腦出血。(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