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新闻
【泰國世界日報訊】類固醇有美國仙丹之稱,癌症病人長期搭配類固醇治療有二種原因,一種是癌症治療處方中有必要加類固醇,另一種是化療藥物副作用大,得靠類固醇減緩。藥物都有副作用,類固醇也是,但治療期間,藥物療效和副作用的「利弊得失」衡量,應由醫師判定有沒有必要少吃或停吃,亂停藥恐對病情不利。 台灣台北振興醫院外科部主任常傳訓、林口長庚醫院感染醫學科主治醫師陳南伃指出,除了癌症病人可能會吃類固醇治療,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或氣喘患者,也可能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,一樣會面對皮膚刺激等副作用問題。以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為例,原因就是類固醇副作用造成皮膚破損,皮膚基本防禦功能降低,導致接觸環境時,被細菌感染的機率暴增而致。 為避免藥物副作用引發第二疾病,一定要有四個觀念,就是知道自己吃什麼藥,沒必要吃的藥不隨便吞,服藥不亂加健康食品吃,不能為了避免藥物副作用而隨便停藥,因隨便吃藥又停藥,身體藥物濃度不穩定,恐帶來更大的副作用。此時,醫師和藥師是病人救星,可透過追蹤,評估藥物調整方式。 (鄧桂芬) 藥物都有副作用,但不建議自行停藥,應和醫師或藥師討論,調整用藥方式。(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