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新闻
台灣衛福部國健署與台大公衛學院,長期追蹤台灣307萬名50至69歲大腸癌篩檢民眾,10年追蹤後發現,當全台大腸癌篩檢率達56.6%,能降低死亡風險44%,專家提醒民眾透過糞便潛血檢查進行大腸癌篩檢。 大腸癌居台灣人新發十大癌症首位,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,台灣90%以上大腸癌患者,年齡在50歲以上,美國近年發現,40至49歲罹患大腸癌人數增加,台灣也有此現象,其中男性特別明顯,當此年齡層的男性有吸菸習慣、肥胖、三高、糖尿病等問題,罹癌風險不亞於50至59歲女性。 大腸癌逐漸年輕化,邱瀚模說,全球僅少數國家,如日本針對40歲以上、義大利針對44歲以上國民進行大腸癌篩檢,其餘國家仍維持50歲以上,降低篩檢年齡需有大型研究資料支持,證明成本效益。 台灣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,台灣透過糞便潛血檢查進行大腸癌篩檢,發現0到1期大腸癌比率達90.5%,及時透過大腸鏡切除瘜肉,就能避免大腸癌,0到1期治癒率達80%以上。 邱瀚模提醒,大腸癌初級預防為改善不良生活型態,次級預防可進行大腸癌篩檢,如篩檢結果陽性,再進行大腸鏡檢查,如透過大腸鏡切除大顆瘜肉後,建議每3年以大腸鏡追蹤;切除小顆瘜肉則每5年進行追蹤。 台灣針對50至69歲共307萬名接受大腸癌篩檢,從2004年至2014年進行追蹤,發現當大腸癌篩檢率達56.6%,就能降低44%的死亡風險。(黃安琪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