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新闻
果糖攝入過多,肝臟會積累大量脂肪。(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) 澳洲一名青年在營養、血液、內分泌等多位專家的監管下,2個月裡保持每天食用相當於40湯匙果糖的食物。實驗進行到兩周時,他得了脂肪肝。紀錄片《糖的電影》記錄了整段過程,「果糖攝入過多,肝臟就會積累大量脂肪,誘發胰島素抵抗,造成一系列代謝相關疾病。而這和酒精在肝臟中的代謝異常相似。」參與這項科學實驗的科學家Michael Moss說,所以在有些科學家看來,果糖和酒精一樣,是傷肝的。 在過去200年裡,全球果糖的人均消費量增加了約100倍。大量調查也證明:果糖攝入增加,與包括肥胖、糖尿病、心腦血管疾病、脂肪肝在內的一系列代謝相關疾病密切相關。 食用甜食的最佳時間在飯後,是Rabinowitz教授在研究代謝的實驗後,得出的結論。他透過對果糖代謝產物1-磷酸果糖在不同組織的濃度進行分析後發現,它積累最多的地方不是肝臟,而是小腸。 同時研究還發現,包括甘油等有機酸在內的果糖常見代謝產物,在小腸內聚集的濃度也遠高於肝臟。這進一步證明了,小腸才是果糖代謝的主要場所。 如果小腸能夠代謝掉果糖,為什麼果糖還會傷害肝臟?Rabinowitz教授發現,果糖本身是沒有毒性的,低劑量的果糖也幾乎全部可以由小腸代謝,但極限是0.5g/kg——也就是說,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,他的小腸一天最高只能代謝掉一瓶500ml的可樂或者1個300克重的蘋果。一旦果糖攝入超過小腸,那麼多餘的果糖,就會進入肝臟,引發一系列代謝問題。不過,Rabinowitz教授意外發現:在進食後2小時內,小腸代謝果糖的能力相比於空腹顯著增強。「相比於空腹狀態,進食後小腸代謝果糖的能力幾乎增加了一倍。這也意味著,飯後吃甜食還是很有道理的。」Rabinowitz說,這表明,人們應該嚴格避免空腹食用大量的甜食和含糖飲料,或者食用大量含糖量高的水果以及果汁。 (錢江晚報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