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新闻
●68歲孫姓老翁近一個月不願意出門,對以往熱愛的泡茶、下棋突然失去興致,凡事提不起勁,常常對著電視一發呆就是一個下午,妻子以為他是退化性失智,到醫院就診後才發現不是失智,孫翁罹患的其實是「憂鬱症」。 其實上述個案並不少見,憂鬱症與失智症很常被混淆,部分症狀相似,兩者都會引起認知功能障礙,漸漸失去行為能力、失眠等。但憂鬱症是可以被治療的,孫姓翁確診後,以口服抗憂鬱藥物治療兩個月後就逐漸「回魂」,找回往常的自己。 孫姓老翁症狀是一般所稱的「假性失智」,短期內出現類失智症狀,如此「誤判」也不只出現在老年人身上,若年輕人忙於工作,短期內累積大量壓力,也很有可能因為憂鬱而引起認知功能的障礙,腦袋逐漸變得不靈光。 過去也曾遇過30多歲的工程師長期超時工作,生活步調緊湊,生活壓力極大,睡不好、吃不好,某天突然發現自己「什麼都不會」,記憶力變差、凡事提不起勁,他以為自己罹患早發性失智症,打算辭職回家。 後來到醫院確診罹患憂鬱症,以口服抗憂鬱藥物治療四至六周,就回復以往活力,現在也回去工作了。 失智症與憂鬱症的最大差異是,憂鬱症病程發展快,可能在一個月內急速惡化,從有活力的人變成對事物都不感興趣、吃不下睡不著、思緒悲觀;失智症發展則慢,得二到三年才逐漸有明顯跡象,記性漸漸變得不好,但是不影響食欲、睡眠,仍會保持一定活力。 憂鬱症所引起的認知功能缺損,會對工作、人際關係帶來長期影響,但以現在的醫療進展,多能以藥物改善,減緩憂鬱症狀。現在的藥物發展日新月異,抗憂鬱藥物療效高達八成五,僅剩下一成病人可能對所有藥物都沒有反應,才需要以電痙攣治療,讓腦部神經傳導物質重組。 憂鬱症所引起的認知功能缺損影響程度遠超過想像,即使憂鬱症治癒後,認知功能也不一定能完全恢復,導致雖不憂鬱,但日常生活、工作功能卻難以回復,最好的方式就是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,早點以藥物治癒、減輕症狀,才能減少大腦損傷的機率。 (張尚文╱台灣新光醫院精神科主任) 憂鬱症所引起的認知功能缺損,多能以藥物改善。(Getty Images) |